医用光学技术之三 AI驱动多模态内窥镜成像与飞秒激光消融
头颈癌是全球第六大常见癌症,2020年新增病例超85万例,死亡病例达40万,且发病率呈上升趋势。传统诊断依赖病理活检和术中冰冻切片分析,但前者耗时长且无法术中应用,后者准确性有限(常需术后二次确认),导致约7.5%-10%的病例存在肿瘤残留(R1切除),严重影响患者预后。因此,亟需一种术中实时、高精度的肿瘤识别技术,以指导精准切除并保护功能组织。
图1.显微内窥镜装置示意图[1]
该研究团队开发了一种紧凑型刚性内窥镜系统(图1),其光源采用基于光参量放大的光纤激光器,并利用空芯光纤和多模光纤等结构收集传输信号。该系统整合了相干反斯托克斯拉曼散射(CARS)、双光子激发荧光(TPEF)及二次谐波产生(SHG)三种非线性光学成像技术,结合机器学习与飞秒激光消融技术,实现了自动化的精准组织切除,为诊断与治疗一体化提供了新方法。
图2.(A)显微内镜成像结果,(B)HE染色结果[2]
图2展示了显微内镜成像结果(A)与病理医生标注的HE染色结果(B)。左侧肌肉组织因富含脂质,激发较强的CARS信号(红色);癌症基质中的胶原纤维和弹性蛋白产生SHG信号(蓝色);癌细胞代谢活跃导致NADH含量升高,在显微内镜成像中呈现更强的TPEF信号。结果显示,内窥镜成像结果与HE染色高度吻合,可清晰区分癌变区域。
图3.(A)六类分类结果与对照,(B)两类分类结果与对照[2]
研究团队采集15名患者的20例头颈肿瘤组织样本,训练了基于U-Net3+架构的深度学习模型,用于多模态图像的语义分割。如图3(A)所示,模型最初将组织分为六类(如健康上皮、肿瘤基质、坏死等),但由于患者年龄、性别及癌症位置差异的影响,模型对癌细胞的区分能力不足。因此,团队进一步将分类简化为“需切除组织”(肿瘤、坏死、肿瘤基质)和“需保留组织”两类。结果显示(图3B),模型对“需切除组织”的识别灵敏度达90%,特异性达96%,为术中实时诊断提供了可靠支持。
图4.(A)处理前样品的多模态非线性图像,(B)处理后样品的多模态非线性图像[2]
为实现精准治疗,研究团队将飞秒激光消融系统整合至内窥镜中,通过机器学习生成消融掩膜,全自动完成目标组织的选择性切除。图4(A)为未处理的胆固醇晶体内窥镜成像,经模型处理后生成待切除区域(ROI),随后利用飞秒激光消融技术切除了胆固醇晶体(图4B)。在脑组织样本中,飞秒激光成功选择性消融了尺寸约数十微米的胆固醇晶体,且未损伤周围组织。这一结果验证了该技术在头颈癌手术中实现精准切除的可行性。
本研究通过多模态内窥镜成像、深度学习分析和飞秒激光消融技术的协同创新,为头颈癌的术中精准诊疗提供了全新方案。该技术不仅能实现肿瘤的实时无标记检测,还能在AI指导下完成高精度切除,为未来微创手术和功能保留治疗开辟了新路径。随着技术的进一步优化和临床验证,该平台有望成为头颈癌诊疗的重要工具。
参考文献:
[1] Chenting L, Matteo C, Karl R et al. Design and test of a rigid endomicroscopic system for multimodal imaging and femtosecond laser ablation. Journal of biomedical optics, 2023, 28(6): 066004-066004.
[2] Calvarese M, Corbetta E, Contreras J et al. Endomicroscopic AI-driven morphochemical imaging and fs-laser ablation for selective tumor identification and selective tissue removal. Science advances, 2024, 10(50): eado9721.
原文标题 : 医用光学技术之三 AI驱动多模态内窥镜成像与飞秒激光消融

图片新闻
最新活动更多
-
精彩回顾立即查看>> 【展会】全数会 2025先进激光及工业光电展
-
精彩回顾立即查看>> 7月30日- 8月1日 2025全数会工业芯片与传感仪表展
-
精彩回顾立即查看>> 全数会2025(第六届)机器人及智能工厂展
-
精彩回顾立即查看>> 全数会2025中国激光产业高质量发展峰会
-
精彩回顾立即查看>> 锐科激光——激光圆桌派
-
精彩回顾立即查看>> 宾采尔激光焊接领域一站式应用方案在线研讨会
推荐专题
发表评论
登录
手机
验证码
手机/邮箱/用户名
密码
立即登录即可访问所有OFweek服务
还不是会员?免费注册
忘记密码其他方式
请输入评论内容...
请输入评论/评论长度6~500个字
暂无评论
暂无评论